|
督查檢查考核,是發現問題、促進工作、檢驗成效的“指揮棒”。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,是為基層減負的重要一環。如果這根“指揮棒”頻頻跑偏,異化為基層單位“填表迎檢”、“材料比拼”、“痕跡競賽”的“加壓閥”,不僅會背離它的初衷,也會成為基層的沉重負擔,催生出新的形式主義。
曾幾何時,一些地方的督查檢查存在“重痕不重績、留跡不留心”的現象。檢查組一到,基層單位便緊急切換至“迎檢模式”:干部放下手頭民生實事,轉而突擊補臺賬、整材料、拍照片、做筆記,忙于填表格、作總結、寫報告。更有甚者,將“材料厚不厚、好不好”作為評判工作優劣的主要標準和群眾滿不滿意、問題解沒解決的重要依據,導致不少基層干部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“美化材料”上。這種“唯材料論”的錯誤傾向,不僅扭曲了基層工作導向,更助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。
中辦、國辦不久前發布的《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》(以下簡稱《若干規定》)全文,注重對督查檢查考核“正本清源”,對不實之風按下了“剎車鍵”,也為基層干部送上了一顆“定心丸”。《若干規定》直擊痛點,明確提出“上級部門到地方督查檢查考核調研,不得動輒要求見主要負責同志,不得頻繁要求基層填表格報材料”、“不把是否開會發文、拍照留痕、制作學習筆記等作為評判工作優劣的標準,不得工作剛部署就安排督查檢查考核”、“不得向同一地方反復安排督查檢查事項,不得就同一事項層層對同一地方開展督查檢查”等要求。這些“不得”,字字千鈞,既劃出了督查檢查考核的紅線,也彰顯出為基層松綁減負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。
《若干規定》還向考核中的“繁瑣哲學”開刀。針對現實中一些考核體系設計繁瑣、指標設置過分細化碎片化、分值過度“膨脹”,甚至出現“千分制”、“雙千分制”等問題,《若干規定》明確要求“壓減考核指標,壓縮提供材料的文字量,突出考核重點,不層層加碼,不‘搭車’設置考核內容”,作出“考核應當化繁為簡,不搞‘千分制’”的規定,有利于地方和部門破除傳統思維、路徑依賴,以考準考精考實為出發點,切實優化精簡考核體系、指標和方式,真正考出實績、考出能力、考出作風。這不僅是制度的“瘦身”,也是理念的革新:考核不是為了打分和排名,而是為了檢驗成效和促進工作。
當督查檢查考核真正回歸“重實績、看實效”的本位,多關注群眾的滿意度、問題的解決率、發展的含金量,讓實干者有舞臺、讓形式主義無市場,基層干部才能從繁多的迎檢考核中解脫出來,更好地干事創業。
公網安備 14050002000706號 網站支持:天狐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