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【銘記歷史緬懷先烈·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】
華北淪陷、上海淪陷、南京淪陷……
“鄉親們,小鬼子正窮兇極惡步步搶占咱們的國土,所到之處,燒殺搶掠無惡不作。戰士們在前線與小鬼子以命相搏,他們急需馬匹、糧食、槍支彈藥。咱們該怎么辦?”
“我捐一匹馬!”
“我捐一石糧!”
“我捐一個金戒指,讓戰士們買彈藥!”
…………
這是1938年夏天的一天,故事發生在新疆裕民縣庫魯斯臺草原。
這場抗日捐獻活動,貢獻最大的人,名叫巴什拜:捐了200匹好馬,42石糧食。
主持活動的人請他講幾句話,這位身材魁梧、髭須濃密的哈薩克族漢子話不多,卻字字鏗鏘:“羊群離不開草原,牧人離不開家園。如果家園都沒了、國家都沒了,要馬和牛羊還有什么用?!”
“說得對!”“我也要捐!”“我也要捐!”……現場,掀起了又一輪捐獻高潮。
巴什拜,全名巴什拜·喬拉克·巴平,1889年生人。年輕時,家里很窮,靠給巴依(哈薩克語,牧主、財主)放牧為生。
民間口口相傳:一天早上,巴什拜發現羊群中混進了“不速之客”——一只體形健碩的公盤羊,正在和他的土種母羊“卿卿我我”。
他心里一動:當地土羊體形小、肉質差、長得慢,而野生盤羊不但個大味美長勢好,還極耐寒、皮實。如果能讓盤羊和土羊雜交……
于是,他沒有驚動盤羊。盤羊離去后,他在那只母羊身上做了記號。
幾個月后,母羊產下了一只小公羊。果然基因優良!小羊羔簡直是“見風就長”,不足一個月就比同齡小羊大了一圈。冬天大雪封山,它能用蹄子跑開冰雪吃草根;每逢大旱牧草枯死,它就用嘴拱開堅硬的地表覓食……
巴什拜試著用這只羊進行繁育。經過一次次失敗、一年年摸索,他終于成功了!很快,這種通體紅棕的“大尾巴羊”便因健壯高產、肉質肥美而廣受歡迎。巴什拜的羊群“長”滿了庫魯斯臺草原,“長”滿了巴爾魯克山,“長”滿了這座北疆小城的山山峁峁、草原牧場。
巴什拜成了“富人”后,沒有為富不仁,而是大量捐獻:捐了裕民縣第一所初級中學,捐了裕民縣第一座水電站,捐了裕民縣第一家電影院……
為了抗戰,他一次一次捐獻。據不完全統計,抗戰期間,他捐馬上千匹,糧食、牛羊不計其數。
在他的帶動下,新疆掀起了抗戰勞軍熱潮:
一位哈薩克族婦女,毅然捐出養老錢、一錠50兩重的金元寶;
一位柯爾克孜族七旬老婦不顧勸阻,摘下自己唯一值錢的、陪伴了大半生的金耳環;
一個維吾爾族家庭生計困難,就含著熱淚送子上前線,一聲“好巴郎,多殺幾個鬼子再回來”……
1938年8月24日,各族人民捐款捐物換來的10架“新疆號”飛機,從烏魯木齊東郊機場飛赴抗戰前線,在武漢保衛戰中大展神威,給日軍以迎頭痛擊。這些翱翔藍天、奮勇殺敵的“戰鷹”,承載著多少個“巴什拜”對祖國最深沉的愛!
1950年6月起,美國悍然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。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衛國”,巴什拜作出決定:獨自為志愿軍捐獻一架飛機,而且,必須是最先進的噴氣式戰斗機。
為此,他捐出400匹馬、100頭牛、4000只羊、黃金100兩,得到了時任新疆軍區司令員王震高度贊揚。
1953年,“故事像星星一樣多,心胸像草原一樣廣”的巴什拜,不幸病逝。臨終之際,他留下遺言,把自己所有的羊、馬、牛、駱駝,無償捐給國家。
…………
金秋時節,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喜慶日子里,光明日報“走進昔日的抗日戰場”采訪組來到了裕民縣。
清晨,無邊無垠的庫魯斯臺草原籠罩在金燦燦的霞光里,一只只肥碩的巴什拜羊迎著霞光悠閑地啃著牧草。
“把羊養得壯壯的,這一年日子都能美美的。”牧民卡得爾哈孜·努拉哈買提樂呵呵地對記者說,“以前養了十幾年土羊,怎么養都是一二百只,規模上不去。自從幾年前開始養巴什拜羊,現在早超過600只了。”
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塔城綜合試驗站站長章樹林告訴記者:巴什拜羊,曾有過“起死回生”的過程。
生物種群,時間久了品種會退化。1983年,裕民縣純種巴什拜羊僅剩下不足2000只。
“不能眼睜睜看著這‘金字招牌’褪了色!”1990年代中期開始,縣里啟動巴什拜羊提純復壯工程,聯合專家團隊駐場指導,還建立了“企業+基地+農戶”經營模式,每年縣財政撥款,進行良種推廣。
效果很快顯現——一般的羊7到8個月才能出欄,提純復壯后的巴什拜羊只需要四個半月;各國羔羊平均胴體重13.9公斤,巴什拜羊四月齡胴體重就達到了18公斤;一般羊的骨肉比是1:3,巴什拜羊則是1:4……
巴什拜羊的“魔力”又回來了!拿下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號,成了裕民不折不扣的支柱產業。家家戶戶靠養羊富了起來。巴什拜優質羊肉不僅遠銷北京、上海、廣州,還出口馬來西亞等國家。
是啊,巴什拜羊,不但是“愛國羊”,也是“富民羊”!
公網安備 14050002000706號 網站支持:天狐網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