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文風與治學態度息息相關。馬克思的治學歷程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,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。
馬克思做學問始終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,終極目標是人的解放。他研究的都是當時社會的重大問題和深層矛盾,如對人的異化的批判,對剩余價值的揭示等。馬克思特別關注現實問題,面對1857年即將爆發的經濟危機,他給恩格斯的信中說:“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,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。”今天,我們在寫作時也不妨問問自己,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,如何探究或解決這個問題。
馬克思的研究又是建立在廣泛閱讀和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的。在寫作前,馬克思總要先閱讀大量資料,并撰寫不同類型的讀書筆記,然后才形成大綱,并根據新的思考不斷調整結構。《資本論》的結構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被調整就是很好的證明。如今AI雖然可以幫助我們節約文獻檢索的時間,但對材料的研讀、分析、提煉和闡釋仍需要人艱苦的思考。有價值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數月、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沉淀和思考。
馬克思身上最可貴的,是他所具有的自我審視和自我批判能力。馬克思經常根據新的資料審視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觀點。他說,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,就會感到不滿意,于是又得全部改寫。阿爾都塞在《保衛馬克思》中這樣評價馬克思:具有強烈的批判熱情、一絲不茍的求實精神和無與倫比的現實感。馬克思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為我們樹立了標桿。寫作是神圣的事業,真正的學者會愛惜自己的羽毛,心存敬畏。以馬克思為榜樣,沉靜勿躁、厚積薄發,與大家共勉。
公網安備 14050002000706號 網站支持:天狐網絡